步入中交K8凯发局雄忻高铁地下 6 标段施工现场,实训基地中心的蓝白相间 “钢筋巨兽” 格外醒目。这台 1:1 实体比例的高铁隧道模型,既是施工 “模拟器”,也是工人培训的 “活教材”,更在工期紧张的挑战中,成为项目如期完工的关键 “武器”。
从“纸上谈兵”到“按图索骥”
雄忻高铁地下6标全长5.43公里,计划工期36个月。但无砟轨道铺设要求隧道与市政工程整体工期压缩至 24 个月。建设期间,又因青苗保护推迟2个月开工,夏季洪水和冬季暴雪影响1个月,环水保管控停工23天……最终留给隧道623板衬砌的时间仅剩9个月。
2023年8月,项目负责人杨海生面对 “时间紧、任务重” 的困局,立即组织技术人员开会倒排工期,重点讨论怎么在短时间内打造衬砌施工的“流水线”。
以往传统书面培训与技术交底存在“纸上谈兵”的弊端,无法保证没有经验的工人能一次就掌握施工要点。而且,地下施工钢筋绑扎数量庞大且返工复杂,一旦出错将严重耽误进度。
正在大家一筹莫展之时,项目常务副总工程师罗会武提出:“书面培训就像隔靴搔痒,必须让工人在实体模型里摸爬滚打!”
会上,罗会武的发言让大家醍醐灌顶,但是在“1:1 模型造价高”与“等比例缩小模型效果差”的权衡中大家又犯了难。杨海生拍板说到:“与其在实际生产中纠错,不如在实验中花小钱买经验!”
罗会武成为此项工作的负责人,但是说起来容易,做起来难,具体怎么操作实行他也是一头雾水。作为技术出身的罗会武,虽然已经有多个大项目的技术经验,但也是第一次遇到要处理这种棘手的问题。
小小千斤顶的蜕变之路
罗会武担任实训基地负责人后,首要难题是实训模型中千斤顶的选择。
在实训模型的体系转换中,千斤顶的作用不可小觑。千斤顶需顶部支撑内侧钢筋、底部固定台车支撑架,通过调节实现钢筋顶升与下放。有人提议用传统油压千斤顶,却被罗会武否决:“狭窄空间里这东西根本施展不开,体积大、难挪动,还容易漏油,工人肯定不乐意!”
如果不选择油压千斤顶,又怎么解决这一难题呢?
罗会武结合自身在中马友谊大桥和瓯江北口大桥的施工经验,向大家推荐使用螺旋千斤顶。
“螺旋千斤顶相较于传统的油压千斤顶,不仅体积小操作便捷,便于在有限空间作业,更主要的是螺旋千斤顶能够提供温和且可控的力。而且还能实现稳固的锁止,每个动作都能收放自如。”罗会武向与会人员做起了“推销”。
可罗会武并不满足,螺旋千斤顶虽然好用,却无法显示具体受力数值,缺乏精确数据支撑。需要对千斤顶进行一次“爆改”。
罗会武立即联系了公司科技与数字化部,看看能否提供一些灵感与帮助。科技与数字化部立刻着手进行设计,提出改进思路:给千斤顶加装测力设备,让受力大小一目了然。
9 月初,改进后的千斤顶新鲜出炉,投入实训模型建设后,果然既稳定支撑了钢筋框架,又能精准显示受力数据,完美契合施工需求。历经近 2 个月紧张施工,10 月底,那台蓝白相间的 “钢筋巨兽” 终于矗立在实训基地中心,成了直观又实用的 “施工模拟器”。
从课堂到实战的无缝衔接
实训基地建成后,大家本以为能顺利投入使用,却遭遇了 “小插曲”。
“你们现在看到的可是你们的老师啊,一定要好好看、好好学!”2号隧道劳务分包单位负责人王井志笑着对新进场的工人说到。
2号隧道钢筋班组进场后,项目部就组织人员到实训基地进行技术交底。老师傅们看着眼前这个“不会说话的老师”,满不在乎:“绑扎钢筋是家常便饭,能有啥难的?”
可没过两天,3号隧道负责衬砌部件施工的王朝贺就犯了难,“我明明按模型加工制作的,咋就装不进去?”于是只能向现场负责施工管理的项目常务副经理董彬求助。
经过现场测量,发现问题出在非标准件 —— 施工图纸不会标注所有非标准件细节,全凭工人经验加工,王朝贺显然没拿捏准。于是,董彬当即决定:“把问题带回实训基地解决!”
董彬随即安排项目部技术员熊勇帮助队伍解决这一难题。熊勇举着激光笔带领王朝贺一众人在实训模型上逐根校正弯折角度,工人们对照1:1模型重新绑扎。三天后,改造后的钢筋如泥鳅般滑入预定位置。“早知如此,就该天天抱着模型啃!”王朝贺挠着头笑道。
“实训基地就像标准答案,新工人先在这儿练熟了再上工地,返工少了,效率高了,大家配合也更顺了!”董彬感慨道。截至衬砌完工,实训基地累计接待工人 500 余人次,开展培训 30 余次,助力项目仅用 9 个月便完成 623 板衬砌施工,如期兑现工期承诺。
项目建设期间,实训基地还催生出《一种带有测量功能的千斤顶-钢筋连接装置》《一种具备测量功能的吊点系统》《一种明挖隧道移动工厂化衬砌钢筋的体系转换施工方法》《一种用于明挖法隧道工程的劲性骨架结构及其施工方法》等9项专利。
罗会武回望这台“钢筋巨兽”,感慨道:“新技术能落地,说到底是因为项目部懂工人、帮工人,想他们所想,急他们所急。”这不仅是一座实训基地,更是工程人直面挑战、以创新破局的生动见证。(侯玉虎)